熊言熊语
294 subscribers
46 photos
4 videos
1 file
97 links
kaopubear
Download Telegram
#日常思考 感觉自己(正在)完整地见证一个品牌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

12年13年开始重度用的时候国内只有运行团队,本地团队对产品没有话语权,但是靠打造社区和KOL让产品用户逐渐壮大。这个产品甚至也养活了一堆KOL和卖课的人。我自己最早的公开title也是大使再到后来的资深大使。

独立以后,国外产品原教旨主义的一批用户走了。不过那些积压的用户需求得到了快速释放,当时所有人都感觉欣欣象荣,但是很快这种井喷的功能释放就被反噬,紧接着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陆续走了。

再然后策略就开始看起来向资本转移?用新的功能讲知识付费讲社群的故事,用户量和续费率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指标,然后N年X折会员的手段频繁上演。一批有洁癖的用户又走了。

紧接着,营收压力似乎变大了?频繁的广告,频繁的增值付费功能,彻底让这个产品变成了很多老用户当初最反感的样子,然后这批用户也走了。

现在这个产品的体量如何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品牌肉眼可见的要走到很多人的底线了,泯然众人矣。

以上纯个人感慨,一切描述皆为个人感受和主观臆断。没错,我说的是印象笔记。
关于户口制度
#记录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一种默认的学习日程表:等到有空时再花时间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新函数库。不幸的是,把你的学习活动流放到“空闲时间”去,这就等同于失败。
很快你会发现,事实上你没有任何“空闲”时间。时间,就像壁橱空间或者磁盘空间,会很快被填满。“为……创造时间”的说法有点用词不当,时间是无法创造和销毁的。时间只能分配。
播客最开始听英文相对多,硬着头皮听。英语对于我来说还不能达到听多数英文播客自由的水平,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慢慢的同时订阅了很多中文和英文播客之后,我不自觉的会优先听下载的中文播客,时间一长收听列表里堆积的英文播客越来越多。
🙅🏻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让自己多听英文内容,我改成了在一个APP里只订阅英文,在另一个APP里订阅中文播客,或许你也猜到了,更尴尬的是只订阅英文播客的那个APP现在打开频率直接断崖式下跌
💆🏻‍♂️
#日常思考 公司的广告策略如此,人也类似


一个广告语的背后是: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

一个广告一出来一定要体现产品优势点,一定要体现跟竞争对手的差异点,而且是消费者的痛点,必须三点合一。所以写广告语的时候,要有一个方法论,我们称为写广告语的四种方法论。

老大,要显示我是老大,老大通常是封杀品类。老大的方法是:我是老大,别人都不要玩了。所以叫“上天猫就够了”。就是说消费者大脑中,不要想起第二个品牌。因为世界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智规律:同情弱者,但崇拜强者。所以“你是老大”的通常情况是,当消费者不知道选哪个好,那找老大总是对的吧?

老二位置就很难看了,老大站在山上,老二要进攻这座山。打进攻战的时候,老二通常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特性,我们叫占据特性。这个占据特性方法具体是什么呢?比如说京东的广告语“上午买下午就能到,送货就是快”,而这个点往往是以前天猫的弱点。找到一个竞争对手的弱点,然后强化自己的强点,这个强点恰好是对方的弱点。
再比如可口可乐的优点是,我爷爷的可乐,我爸爸的可乐,我的可口可乐,百年传承,正宗可乐。潜台词是说,你们都是山寨,你喝我就行了。那老二叫“年轻一代的选择”。因为你是百年传承,Always(一直都是)可口可乐,你爷爷、你爸爸、你都要喝可口可乐。这个时候“年轻一代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反击。所以我说老二要相反走,找到一个对方的弱点。

老三是什么?老大、老二都做得很大了,消费者对老三没感觉怎么办?老三就垂直聚焦,收缩过来。比如“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缩小领域,因为你打不过人家,你必须说我在特卖领域更专业、更专注。消费者通常会相信一个专家,为什么呢?比如说你牙不好,你是找全科医生,还是找牙科医生?

最后就是,老大、老二、老三都在了,你什么位置也没有,怎么办呢?你要打一个侧翼战,侧翼战是什么?是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一个新品类。比如说“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你们三个做电商是吧?那我做社交拼团行不行?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位置不同。老大打防御战;老二打进攻战;老三打游击战,守住自己,守得住小山头;老四打侧翼战,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新品类。by 江南春
#日常思考 成年人,需要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也就不会让别人感到不安。根据情绪的强弱不同,撒泼打滚,怄气,郁闷,拖延其实都是表达自身愤怒的一种方式。
#日常思考 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说对某件事情有解释权,其实约等于表达这件事情我说了算「我有权不解释」
大周末的这口令
允许但不提倡。可以但没必要。这两句话就很值得琢磨😂
Forwarded from Solidot
Sci-Hub 诞生十周年,将恢复上传新论文

2021-09-05 20:54 #科学

有科学海盗湾之称的论文共享网站 Sci-Hub 诞生十周年,网站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表示将上传 2,337,229 篇新论文来庆祝这一纪念日。在这之前,Sci-Hub 今年 7 月 为了遵守印度法庭的命令而同意停止接收新的论文。Elbakyan 之所以决定遵守命令是因为她有可能赢得诉讼,遵守命令或许能增加赢得诉讼的几率,她希望印度法庭能支持对科学的自由访问。她现在表示论文上传的限制已经过期了。Sci-Hub 诞生于 2011 年,目前提供的论文超过 8500 万篇。网友四个月前还发起了拯救 Sci-Hub 和开放科学的行动。
#记录 昨天完成了工作后第一次面向客户的项目汇报。一个感受是不要预设甲方是恶魔,第二个感受是自己都很难自圆其说的结果不要呈现,第三个感受是不要强调项目中的问题更加无需和客户呈现自己解决了多少困难。
#日常思考 有一句谚语是:不要包饺子喂猪。
听起来挺粗俗,其实非常值得反复背诵,可以理解成:我们应该和他人站在同一个高度解决问题。(但是不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思考和理解问题)
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让别人接受他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很难,尤其那些涉及到审美认知和理解等等非标准化答案的内容。
如果对方和你不在一层,你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对方同一个纬度。不一定要交付一个自己看来90分的东西,可能给一个60分的东西在对方眼里反而是90分。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站在那一面的,要小心自己是猪~
究其本质,学术进步跟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性是有矛盾的。作为职业,你得有持续的输入输出去养活团队,但作为研究成果经常面对的是长期输入零输出或运气好了有输出。只有后者需要你的科研能力,前者需要的其实是现代企业制度,从国家写本子拿钱,招学生买设备做项目,结果出来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后用这个成果证明能力后继续写本子拿钱,完成“成功引导成功”的闭环逻辑。与之对应的企业逻辑就是从投资人那里拿到天使轮,然后招团队推出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盈利,上市后投资人退出从股市债市募资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逻辑闭环。不同的是,学术界不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学术论文,这就导致学术界可以通过圈子化来保证即使科研能力不足或断档也可以有持续的成果输出,也就是进行基本上无害的研究或者说俗称的灌水。所以事实上也不能说基本上无害的研究一定是浪费资源,更多是学术界从业人员维持生存的一种策略,说不定哪天来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就能做出很好且有用的结果。如果想追求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且都很重要,那需要运气,但现代社会搭出的这套法律市场体系规则其实是在尽力弱化运气的影响来提高整体稳定性。https://yufree.cn/cn/2021/09/20/mostly-harmless/
休息两天读完了这本一百多页的小书。很有感触也很有收获。

Spencer Johnson(他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本书的作者)真的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他把所有的问题具象到这个参加徒步的年轻人身上,然后通过两天的徒步活动安排同行的7个人和他对话,逐一对所有问题给出答案。只要读者能把自己带入到这个年轻人身上,读起来就非常流畅。

以及,这是一本2007年出版的书,印刷14年之后我用几块钱买了回来,然后又一次体会到了一点点读纸质书的快乐,

再以及,iOS 15的内置OCR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